大理市历史悠久、文化灿烂、民族风情浓郁。这里古建筑数量多、密度大,据统计,大理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288项,其中,已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01项。古建筑是历史的载体,也是文化的烙印,榫卯之间,飞檐之下,有根脉,有乡愁,更有生活。大理融媒推出《古建筑里读懂大理》系列报道,循着古建筑的名字,触摸历史的痕迹,穿过“三坊一照壁”的院子,聆听人间的故事在木楹青砖间泛起的回音……
清幽古韵的校园环境、书香宜人的学习环境、温润厚重的人文环境,被无数学者称为“让人一辈子想在这里读书的地方”,这就是拥有百年历史的著名学府——大理一中。
大理一中始创于1877年,前身为西云书院,1953年更名为“云南省大理第一中学”。大理一中位于大理古城的中轴线上,如今依然保持着最初的建筑格局,学校的教学楼、图书馆等设施都保留了原有的典型白族四合院建筑风貌,并在延续传统文化意蕴的基础上进行改造,以适应现代化教学需求。古色古香的校园雅致迷人,花木扶疏,古韵随处可感,传统与现代并存,大理一中也因此被誉为“最中国式”的园林学校。
学校大门气势恢宏,门楣上“云南省大理第一中学”九个大字熠熠生辉,大门对联“银苍毓秀西云书院多俊杰,玉洱钟灵南诏故都盛文明”诉说着学校的底蕴文脉。始建于同治年间的校门雄伟厚重,采用了白族民居典型的“一高二低三滴水”式样,由柱、梁、九踩、斗拱组成的屋面曲线优美,为大理地区清代府第门楼的代表。
走进大门,迎面所见的就是立于光绪三年(1877年)的西云书院碑。其碑身高大,字迹工整,博鱼·boyu体育,字体是当时官方通用字体——馆阁体,彰显了百年前为西云书院捐产办学的清朝著名爱国将领、抗法英雄杨玉科之精神风骨,也激励着后世代代学子探索未知和追求真理的信心。
沿着中轴线往里走,两边的教学楼保留着原汁原味的特色风貌,青瓦白墙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荫间博鱼·boyu体育,,伴随着琅琅书声,书香气息更加浓厚。
校内古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天井,又称“至诚院”,曾经是杨玉科男爵府第,为五进院落,现仅存一个,也是其中最大的院落。行至院落门口,可以看到百年校训“读书养气,敬业乐群”挂于门口两侧,横匾“滇西学府”笔力遒劲,颇有气势。整院为二层,面阔五间,楼上相通,俗称“走马转角楼”。主房、厢房与围墙组成一个大天井、四个小天井,又称“四合五天井”,为穿斗式木结构,宽敞明亮,现为“诚信书廊”和学校办公区。院内有一口古井,百余年间为代代师生供水洗漱,如今也成为“饮水思源”参观处。
除了中天井外,湛园也是校内独特古景之一。湛园是当年杨玉科男爵府第的南花厅,现已成为师生陶冶性情、读书游园的绝佳场所。古亭映苍山,小桥伴池水,风韵自然,意韵雅成,绕桂堂漫步,穿长廊读书,坐桥边交谈,学习之人在此处能更加静心养气,寄托情怀。
湛园西后方是学校图书馆,其前身是杨公祠。大门是白族典型的八字门,彩绘鲜明独特。大殿面阔五间,为清代建筑,正脊上垂兽、鸱吻栩栩如生博鱼·boyu体育,,雕梁画栋,庄严肃穆。两边的厢房现在是大理一中图书馆,面房是阅览室,其中藏书12万余册,包含西云书院时期线多册,古籍内容涉及多个方面,是研究云南、大理历史人文和教育发展的宝贵资料。
学校后花园也是师生休闲读书的好地方,张冲纪念碑、首任西云山长李滮题辞碑、抗战时期李邵谟校长创作的《省立大理中学校歌》碑等坐落于此,各种楹联碑刻与花草树木交相辉映,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浑然一体,漫步其间,让人流连忘返。
百年校门、古院、古籍、古画……大理一中古色古香的环境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,传承着代代西云学子的精神气质。大理一中也跟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创新校园建设,在古韵之中更增添了蓬勃的青春气息……
您对大理市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效果是否满意,或者您认为本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否改善了自己的生活环境?
大理市历届市委、市政府始终坚持“创建靠民、创建为民、创建惠民”,通过举旗帜、建设信仰坚定之城,树新风、建设崇德向善之城,传文脉、建设文化厚重之城,惠民生、建设和谐宜居之城,优环境、建设人民满意之城,不断夯实创建根基、巩固创建成果。大理市的环境卫生面貌明显改善,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提升,博鱼·boyu体育,公共服务保障明显优化,城市治理效能明显增强,市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,常态长效机制明显强化,博鱼·boyu体育,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取得明显成效。